动眼神经脑池段的解剖与MRI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
作 者 : 张亮
学位授予单位 : 新乡医学院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刘恒兴;付升旗
学位年度 : 2016
关键词 : 动眼神经;脑池;解剖;MRI;重建;观测
摘 要 : 背景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外科和眼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动眼神经的走行距离较长,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复杂,因此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也复杂多样。MRI3D-FIESTA序列,可以使脑脊液及缓慢流动的液体呈高信号,脑神经、脑血管呈低信号,在脑脊液的衬托下清晰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目的利用解剖标本和MRI的3D-FIESTA序列,结合MPR技术和脑血管病变治疗,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动眼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夹角及其与周围脑血管的位置关系及临床应用,为动眼神经麻痹等病变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成年尸体头部标本20例,其中女性4例、男性16例,沿眉弓平面锯开颅骨,观测动眼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夹角、毗邻血管及其位置关系。收集MRI颅脑部3D-FIESTA序列的检查者140例,男、女性各70例,年龄7~68岁。按照年龄阶段分为:60岁组共7组,每组20例,男、女性各10例。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30例,其中脑动脉瘤压迫23例、脑血管压迫7例,年龄25~47岁。将MRI原始影像数据传送到三维重建工作站,利用图像后处理系统的MPR技术,根据动眼神经脑池段的走行,分别在斜横断位、斜矢状位上进行重组,观测动眼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夹角、毗邻血管及其位置关系。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动眼神经脑池段背侧的主要血管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邻近率分别为100%(40/40)、12.5%(5/40);腹侧的主要血管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等,邻近率分别为100%(40/40)、100%(40/40)。2.在MRI的3D-FIESTA序列影像上,60岁组的动眼神经脑池段的长度、与正中矢状面夹角、与脑干背侧夹角,在左右侧之间、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重建影像与解剖标本的长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眼神经脑池段与脑干背侧夹角的60岁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不同年龄阶段的动眼神经脑池段长度、与脑干背侧夹角之间存在差异,在施行动眼神经脑池段影像诊断和手术时,应考虑到年龄因素对动眼神经脑池段的影响。2.脑动脉与动眼神经脑池段的位置及走行关系存在差异,临床上不能完全根据运动障碍程度来判断脑动脉瘤的大小,应辅助于伴随症状和影像检查进行诊断。
-
-
下载参考地址:
-
动眼神经脑池段的解剖与MRI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1.pdf
-
-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