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ase入路解剖学基础研究
作 者 : 朱进奎
学位授予单位 : 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宋飞
学位年度 : 2016
摘 要 : 目的颞骨岩部是颞骨向中后颅窝底延伸的一部分,该部分的解剖结构是中颅窝、中上斜坡、后颅窝三者交界,岩斜区肿瘤常常向前侵犯海绵窦、破裂孔,向后破坏斜坡区,向外侵犯内耳孔,向下达到小脑幕孔、牵拉并破坏Ⅲ-Ⅶ对脑神经并将其包绕。由于该部位的肿瘤比较深、血管神经较多,颞骨岩部解剖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周围有像海绵窦,脑干等重要的结构,所以此部位肿瘤的手术切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点和难点。Kawase手术入路是切除岩骨斜坡区部位肿瘤的常用手术入路之一,但因膝状神经节、耳蜗、颈内动脉、面听神经等重要血管神经结构位于颞骨岩部内,目前缺乏统一的快速、简明、实用的定位法,因此手术过程中磨除岩尖时损伤内耳、神经等情况比较常见。本研究主要目的:1.测量颞骨岩部毗邻的重要结构,将各主要结构间关系数据化,以便详细、精确掌握颞骨岩部至岩骨斜坡区的解剖结构;2.使颞骨岩部深部的解剖结构定位标志及方法更准确、简便;3.提供磨除颞骨岩尖、扩大岩斜区术野暴露范围准确、可靠的显微解剖数据,从而提供Kawase入路操作方法的准确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干燥成人颅骨5具10侧,仔细观察辨认弓状隆起、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神经沟、破裂孔、卵圆孔、棘孔、内耳门等颞骨岩部骨性结构,磨除颞骨岩部尖端,观察颈内动脉管、耳蜗、骨性半规管、内耳道底等内部结构,测量各结构的关系及距离;取成人头颅标本5具(10侧),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辨别弓状隆起、棘孔、岩浅大神经、面神经管裂孔、三叉神经、岩骨嵴、岩上窦等颞骨岩部重要解剖结构。显露颈内动脉岩部,将其与岩骨周围其他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获取相关数据;随机选取头颅湿标本3具6侧,在莱卡手术显微镜下放大6~25倍,仔细模拟Kawase入路的显微手术过程,对显微手术入路过程中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多次仔细测量,观察并测量上斜坡显露区域,用圆规及直尺、三角尺、游标卡尺测量各组织和骨性结构,测量3次,求平均值,并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模拟手术操作的体会、各结构之间的关系及数据参考相关文献。结果(1)三叉神经、岩骨嵴,岩浅大神经沟三者共同围成Kawase三角。通常以内耳道为界限,可以把Kawase三角分为前、后两部分,内耳道、岩浅大神经及三叉神经三者之间围成的区域为Kawase三角前半部分,该区域前内侧半内部一般没有重要结构,为Kawase入路岩尖骨质磨除的主要部位;耳蜗、颈内动脉水平段等重要结构位于外侧深面。岩骨嵴、弓状隆起、内耳道三者共同围成后半三角部分,面神经迷路段和前庭、半规管等位于该区域内部。(2)上骨半规管上壁位于中颅窝底深面约1.89mm处,10侧中6侧位于弓状隆起的正下方,其余4侧位于弓状隆起前内侧;耳蜗位于前三角区外侧深面,16侧头颅中耳蜗全部位于下颌神经和岩浅大神经相交处并与IAM后缘的连线的外侧,可以用一个四边形来定位耳蜗;(3)ICA水平段距离岩骨嵴大约为8.21-11.47mm,为避免损伤颈内动脉,磨除颞骨岩尖时不要超过这个范围;(4)内耳道前壁长约为12.56mm,后壁长约为8.39mm,在三叉神经孔后方5.28mm处作一条垂直于岩骨嵴的垂直线,在垂线的前面磨除颞骨岩尖,一般不会损伤听神经;(5)岩尖磨除范围前方为海绵窦外侧壁,后方为弓状隆起,向外侧范围至颈内动脉岩部,向下面可以到达岩下窦(其深度为14.39mm)。结论(1)Kawase入路中的重要岩骨表面解剖标志有棘孔、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孔,确定岩骨周围其它结构的位置可以这些标志作为依据;(2)由于弓状隆起的外部形状和向上凸起程度有比较大差异,有时经硬膜下难以分辨,所以只可将弓状隆起作为上骨半规管参考;(3)分离硬脑膜时,减少岩浅大神经损害的关键应从下颌神经后方由前向后逐步仔细分离,最后到达弓状隆起。(4)总结出更简便、准确的耳蜗、内耳道及颈内动脉岩部的解剖定位方法。(5)熟练掌握颞骨岩部内部的显微解剖及其周围各解剖结构之间关系,手术中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损伤耳蜗、面听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
-
-
下载参考地址:
-
Kawase入路解剖学基础研究1.pdf
-
-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