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颅内段影像解剖与面肌痉挛MR诊断
作 者 : 戴振火
学位授予单位 : 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段少银
学位年度 : 2018
关键词 : 面神经;解剖;CT&MRI;血管;面肌痉挛
摘 要 : 目的:通过CT及MR 3D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显示面神经颅内段的解剖结构,进行相关参数测量,分析面神经颅内段的解剖学结构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探讨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1.收集40例行颞骨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和磁共振T1WI-3D-FFE、T2WI-3D-DRIVE及B-TFE序列脑干神经扫描健康体检者的影像数据,图像后处理展示并测量面神经脑池段及颞骨内各段的长度、直径及横轴位、斜矢状位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80例单侧发病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磁共振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行针对面神经的T1WI-3D-FFE、T2WI-3D-DRIVE及B-TFE序列扫描,对比健康对照组及面肌痉挛患者患侧、健侧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判断面神经根部有无血管接触或压迫,找出责任血管。3.比较磁共振T1WI-3D-FFE、T2WI-3D-DRIVE及B-TFE三种成像序列对原发性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检出阳性率,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颞骨螺旋CT高分辨率扫描结合脑干MRI三维高分辨率扫描(T1WI-3D-FFE、T2WI-3D-DRIVE及B-TFE序列),显示面神经颅内段解剖形态清楚。面神经颅内各段的长度分别为:脑池段13.33±1.46 mm,内听道段9.98±1.03 mm,迷路段4.97±0.36mm,鼓室段10.97±1.53 mm,乳突段14.97±1.31mm;直径分别为:脑池段1.47±0.35mm,内听道段1.44±0.36mm,迷路段1.16±0.23mm,鼓室段1.28±0.37mm,乳突段1.39±0.26mm。本研究测量数据与国内外学者尸体解剖测量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性(P﹥0.05)。2.80例单侧发病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经T2WI-3D-DRIVE扫描检出患侧责任血管71例,检出阳性率为88.75%;T1WI-3D-FFE检出HFS患者患侧责任血管77例,阳性检出率为96.25%;B-TFE检出HFS患者患侧责任血管46例,阳性检出率为57.5%。其责任血管分别为:49例来源于小脑前下动脉,22例为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10例,椎动脉19例。3.HFS患者患侧面神经根部直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脑池段的长度、横轴位夹角及斜矢状位夹角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HFS患者患侧与健侧的面神经根部直径和横轴位夹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7.56和-2.03,P﹤0.05),面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及斜矢状位夹角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0.79和0.33,P﹥0.05);HFS患者患侧面肌痉挛程度与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χ2=8.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颞骨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结合先进的后处理工作站,可进行任意方位和角度的图像重建,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管在颞骨内的形态和走行,与解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有利于研究面神经颞骨段。磁共振T1WI-3D-FFE、T2WI-3D-DRIVE及B-TFE序列脑干神经扫描能直接显示面神经脑池段和内耳道段,方法可靠。2.通过面神经颅内段的解剖学观察与测量,展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面神经与周围血管走行位置异常导致的神经血管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一个主要病因,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后临床效果评估提供解剖依据。3.面神经根部责任血管的接触或压迫与面肌痉挛临床症状的发生紧密相关。单纯显示面神经B-TFE序列优于其它序列,但显示细小血管能力差;T1WI-3D-FFE能同时显示面神经和周围血管,可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标准之一。T2WI-3D-DRIVE能清晰显示有脑脊液衬托的面神经,但显示细小血管能力稍差,可作为T1WI-3D-FFE的补充;两种扫描序列相结合,以利于增加显示结果的可信度。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