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除了作战意志高超以外,没有什么能和美军相比。美军通讯设备可以部署到班,志愿军往往只能到营。美军有大量的装甲战斗车辆,能够空投补给,用运输机运走伤员。美军空军可以实现战场遮断,可以打击补给线、指挥机构,可以进行火力支援、侦察。志愿军这些几乎都是零。志愿军初期作战,说实在话就是“小米加步枪”。美军一旦出动坦克,初期志愿军经常无计可施(比如陆战一师的撤退)。

这样大的差距,不要说逆推,连守住中朝边境,都会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那么志愿军是怎么打的呢?

有人以为志愿军就是不怕死,往上冲,把美军冲垮了。这不但是把志愿军看得太愚蠢,也是把美军看得太弱。美军当时自动武器的部署以及远程、空中火力的豪华阵容使得正面冲击其阵地是几乎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海军陆战队F连在长津湖战役中坚守锋线部队的退路,他们构筑了环形防御阵地,并在团属火炮与海军航空兵支援下成功抵挡了至少六倍于其数量的志愿军。

志愿军当时的主力完全是轻步兵,因此就专注于发挥轻步兵的最大的不对称优势——复杂地形的机动力。初期诸如长津湖战役之类。志愿军都是使用大量轻步兵部队从山岳地区平行于主要公路前进,然后对公路沿线同时进行打击。这一点,不但是对轻步兵优势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美军作战方式的深刻理解。

美军的机动主要依靠公路,因此,火炮阵地、补给中枢、指挥机构,均沿公路分布。其锋线极为坚强,并拥有各种火炮、自动火力和空中支援,但是在纵深方向的公路两侧则极为薄弱。在这些志愿军获得巨大胜利的战役中,其实被正面击垮的美军阵地并不多。美军并没有预料到会出现如志愿军这样的“非主流”打法。结果遭到志愿军沿公路方向的全面打击。战争初期美军火炮、补给、指挥经常会遭受严重杀伤,导致指挥体系崩溃,全局溃退。我们可以这样说,志愿军用轻步兵打出了一场闪电战。

正是由于这种打法,使得美军引以为豪的火力要素被大大削弱。美军的大部分伤亡并不是在阵地上产生的。志愿军对美军阵地进行包围或者攻击其侧翼,使其腹背受敌,美军此时不得不撤退,或者呼叫增援。由于志愿军控制了公路两侧的高地,于是对移动中的美军实现了严重的杀伤。比如长津湖之战中参与了德雷斯戴尔特遣队的英美海军陆战队,恰恰是在其向前方增援的过程中遭受了最大的损失。

所以,说实在话志愿军的轻步兵在美军面前可以说攻坚与固守都有着极大的劣势。之所以一开始能打出不错的局面,就是因为指挥层对中美双方作战能力的深刻理解。

美军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他们总结经验的过程甚至在第一次战役结束之前就开始了。美军知名军史/战斗分析学者S.L.A Marshall在朝鲜战争中被重新征召入伍,并被派往前线采访无数的部队,有的甚至是刚刚从火线上下来的部队。大量类似的人员经过细致的访谈,大致了解了志愿军的作战模式和各种细节,甚至包括志愿军的号谱。这在Marshall的一些书里有详细的介绍。美军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变更自己的战术和战略,克制志愿军的优势。所以,志愿军的作战模式和弱点,并不是李奇微一拍脑袋顿悟出来的,而是大量军事分析人员在访问一线部队后分析归纳的结果。

尽管美军很早就了解了志愿军的作战模式,但并没有能立刻改变局面。因为,美军当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他们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战线。之所以这一点极为重要,是因为志愿军的轻步兵可以穿过大多数地形。一旦被志愿军突破一点,志愿军一定会向左右跃进,然后打击侧面阵地附属的补给、指挥和火炮单位。这样左右的阵地都有可能崩溃。没有一条完整的战线,就意味着志愿军有很多地点可以很容易地突破。志愿军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想尽一切办法穷追猛打,绝不给予美军任何喘息的机会,不能让美军获得充分发挥其优势的条件。一旦美军缓过劲来,志愿军的麻烦就大了。志愿军的装备很难支持对美军的正面攻坚战。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