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教育部“面向 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的成 21 果。 本书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预测预报等科学的实际,形 成学科交叉的新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为昆虫生态学,共七章。第一、二 章介绍近代生态学的进展、基本理论和昆虫与生活环境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种群生态学,包 括种群的属性、数量消长规律及模拟方法;第四章为种群的分化和生物进化,包括种群分化 的类群、新种的形成、生物遗传和进化,以及协同进化概念;第五、六章为群落生态学及生 态系统学,介绍群落的特性和测定、分析方法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 流,以及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及其保护利用;第七章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介绍生物多样 性的原理和方法,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下篇为害虫预测预报,共分第八、九两 章,分别介绍害虫预测预报方法和数理统计预报等长、中、短期预报方法。 本书适合于植物保护专业、生态学专业、昆虫学专业及农学类各专业应用。

  • 下载参考地址:

  •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张孝羲.pdf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目录

    1.3.序

    1.10.绪言

    1.13.上篇 昆虫生态学

    2.13.第一章 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13.第一节 “系统”的基本概念

    4.13.一、什么是“系统”

    4.14.二、系统的状态

    4.14.三、系统的反馈机制

    3.15.第二节 限制因子的原理——生物对生活环境的忍受律和最低定律

    4.15.一、利比赫的最小因子定律

    4.16.二、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4.17.三、限制因子的综合概念及其意义

    3.18.第三节 生态平衡及其应用意义

    4.18.一、生态平衡的机制

    4.19.二、生态平衡的实用意义

    2.21.第二章 有机体与生活环境

    3.21.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类别

    3.21.第二节 有机体及环境变量间的关系

    3.22.第三节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3.34.第四节 有机体与土壤环境

    4.34.一、土壤温度

    4.35.二、土壤水分

    4.36.三、土壤空气

    4.36.四、土壤的理化性状

    3.37.第五节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4.38.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4.39.二、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4.40.三、密度制约效应

    4.42.四、生物因素对昆虫的生态效应

    3.43.第六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昆虫的休眠与滞育、扩散与迁飞

    4.43.一、昆虫的休眠与滞育

    4.49.二、昆虫的扩散与迁飞

    3.57.第七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钟、行为调节

    4.57.一、生物钟

    4.58.二、昆虫基本行为的适应

    2.61.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3.61.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性与种群结构

    4.61.一、种群的基本特性

    4.62.二、种群的结构

    3.64.第二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型

    4.64.一、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基本概念

    4.64.二、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类型

    4.65.三、种群个体的离散频次分布方法

    4.68.四、种群聚集强度分析

    4.74.五、种群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及其形成原因

    3.75.第三节 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

    4.75.一、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类型

    4.77.二、种群的生长型

    4.81.三、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3.96.第四节 种群的生态对策

    4.97.一、生态对策的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4.99.二、栖境特性与生态对策的关系

    4.100.三、生态对策与种群动态

    4.101.四、生态对策与防治策略

    3.102.第五节 种群数量平衡及其调节理论

    4.102.一、生物学派

    4.103.二、气候学派

    4.103.三、综合学派

    4.103.四、自动调节学派

    4.104.五、自然调节的进化意义

    3.105.第六节 种间关系

    4.105.一、种间竞争

    4.108.二、捕食者与猎物间关系

    2.118.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3.118.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述

    3.120.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

    4.121.一、垂直结构

    4.123.二、水平结构

    4.124.三、时间结构

    4.124.四、营养结构

    4.127.五、群落交错地区和边际效应

    3.127.第三节 群落的演替

    4.127.一、演替的概念及其产生

    4.128.二、群落演替理论:整体论

    4.130.三、演替的个体论:简化论

    3.131.第四节 群落的种间关系、相似性及排序

    4.131.一、种间关系

    4.133.二、相似性的测定

    4.134.三、群落的排序

    3.136.第五节 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

    4.136.一、群落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4.139.二、群落多样性梯度等级及其决定因素

    4.141.三、群落稳定性的概念

    4.142.四、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关系

    2.144.第五章 生态系统与系统分析

    3.144.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144.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4.145.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4.148.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和分解过程

    4.149.四、生态系统的类别

    4.150.五、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3.151.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

    4.151.一、能量来源

    4.152.二、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

    4.154.三、能量和热力学定律

    3.155.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4.155.一、水循环

    4.157.二、气体型循环

    4.160.三、沉积型循环

    4.162.四、再循环途径和循环指数

    3.163.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

    4.163.一、物理信息

    4.163.二、化学信息

    3.165.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165.一、初级生产力

    4.170.二、次级生产力

    3.173.第六节 系统分析

    4.173.一、系统分析的概念

    4.175.二、模型及其分类

    4.178.三、建立模型的方法

    4.180.四、灵敏度分析

    2.183.第六章 种的分化及生物地理

    3.183.第一节 种的分化及生物型

    4.183.一、种的分化

    4.184.二、生物型

    3.186.第二节 隔离对种的分化和物种形成的作用

    4.187.一、隔离在种型分化中的重要性

    4.187.二、地理隔离

    4.188.三、内在的生殖间隔

    4.189.四、物种形成方式

    3.189.第三节 生物的进化与适应

    4.190.一、进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4.191.二、现代进化论

    4.191.三、进化的机制

    4.192.四、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4.194.五、自然选择的类型

    4.196.六、适应

    3.197.第四节 昆虫的地理分布及世界生物地理分布区域

    4.197.一、昆虫的地理分布

    4.199.二、世界生物地理分布区域

    3.201.第五节 中国昆虫区系的划分

    1.206.下篇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2.206.第七章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3.206.第一节 害虫测报的概况

    4.206.一、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目的和意义

    4.206.二、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4.207.三、害虫预测的方法

    4.208.四、我国害虫测报工作的进展

    3.209.第二节 发生期预测

    4.209.一、发育进度预测法

    4.218.二、期距预测法

    4.219.三、有效积温预测法

    4.223.四、物候预测法

    3.224.第三节 发生量预测

    4.225.一、有效基数预测法

    4.226.二、气候图预测法

    4.228.三、经验指数预测法

    4.230.四、形态指标预测法

    3.231.第四节 迁飞性害虫的预测方法

    4.232.一、迁出区虫源预测

    4.232.二、迁入区虫源预测

    3.233.第五节 害虫危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

    4.234.一、蛀食性害虫造成的损失估计

    4.236.二、食叶性害虫造成的损失估计

    4.237.三、刺吸式害虫造成的损失估计

    2.240.第八章 数理统计预报方法

    3.240.第一节 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4.240.一、常用名词

    4.241.二、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

    4.242.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4.242.四、选取预报因子的原则

    4.243.五、线性相关与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式的建立和应用

    4.246.六、曲线回归预测式的建立和应用

    4.251.七、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4.255.八、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3.263.第二节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4.263.一、时间序列的概念与特征

    4.265.二、方差分析周期外推预报法

    4.268.三、周期图分析预报方法

    4.269.四、平稳随机时间序列预报方法

    4.271.五、线性混合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

    3.272.第三节 灰色系统预测及灾变分析

    4.272.一、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

    4.273.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类型

    4.274.三、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模型的特点

    4.274.四、生成数的计算

    4.275.五、GM(1,N)模型的建立

    4.278.六、GM(1,1)模型的建立

    4.280.七、灾变预测

    3.285.第四节 列联表分析方法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4.285.一、用列联表分析方法预报害虫发生情况的步骤

    4.285.二、列联表的制作方法

    4.287.三、预报要素划分等级的方法

    4.289.四、利用列联表分析进行多因子多级预报

    3.294.第五节 其他统计预测方法

    4.294.一、判别分析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4.301.二、马尔科夫链预报方法

    4.303.三、模糊数学方法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2.307.附表

    3.307.一、t值表(两尾)

    3.308.二、F检验的临界值(F_u)表(一尾)

    3.313.三、符号检验表

    3.313.四、秩和检验表

    3.314.五、相关系数检验表

    3.314.六、ρ和r对照表

    3.315.七、等级相关检验表

    3.315.八、χ_2分布表

    3.316.九、复相关系数检验表

    3.317.十、多重比较中的q表

    3.319.十一、随机数字表

    3.321.十二、x=sinˉ(-1)(p)变换表

    2.323.主要参考文献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