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考古天文学还没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框架,可以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少,而另一方面,研究材料又多得惊人,怎样撰写一本《天文考古通论》颇费思索。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大量的有关资料合理地组织和利用。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初步确定了如下构想:
-
下载地址:
-
天文考古通论 陆思贤李迪.pdf
首先,大体上以史前时期为主,又因系“通论”,于是把有史以来直到清代的有关资料都纳入其中,在篇幅上自然是前多后少,这样处理也更符合“考古”的涵义。全书正文共15章,属于史前时期的有9章,以先秦时期为主的有2章,秦以来的只有4章,仅占全书的25%。就是这25%也还有时涉及以前的资料。第十六章是讲述研究历史的,与前十五章有别。
其次,在写法上可有两种选择,一是按历史顺序先后分章,一是按天文内容分成专题,由专题构成章。我们认为如按前一种写法,各历史阶段,整体上比较清晰,但又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现象,因为许多历史上的考古天文学内容逐渐发展,持续的年代很长,有的在2000年以上,每个时代总要有前后衔接的文字;如按后一种写法,对同一内容的叙述比较连贯,且不产生重复现象,其主要缺点是读者不易了解各历史阶段的整体情况。经过权衡,我们采用了后一写法,因为本书本质上是中国考古天文学史,而不是中国考古天文学史学史,主要是讲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成果。可是我们又从两个方面予以弥补:一为按每个专题内容发生的先后排列,早的在前晚的在后,也有些先后不明显的专题,便酌情处理了;二为每个专题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按发生年代先后进行,而不是发掘先后。如果按发掘先后安排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年代的倒插,例如先发掘出唐代的,后来又发掘出汉代的,肯定要造成叙述上的极大混乱。
再次,资料的来源,前面在讲述考古天文学的对象时把资料(对象)分为三大类。根据中国考古天文学的实际情况,属于第一类的极少,绝大部分为第二类,尤其是早期,而第三类在年代上较晚,可是越晚越多,因为年代晚传世天文文物遭受毁坏的机会少。同时发掘资料则越来越少,以致没有。本书所使用的资料与此直接相关,如最后几章所用第三类资料比前面各章明显增加,就是这个原因。
最后,对资料的选取,中国考古天文学资料极为丰富,不可能在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中囊括无遗,只能有选择地利用。选择的依据大体有二:其一在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性的资料,是为首选;其二是稀见的资料,虽然不太重要,但是不易见到的也收入,如清代后期邹伯奇所造的几种天文仪器,特别是日晷等比较特殊而少见,即在收入之列。他的太阳系表演仪,在外国早已存在,且传到中国,可是邹伯奇的却为自己所造,不仅稀有,同时有重要性。
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考古天文学的资料有些是完全肯定的,一般不存在争议,也不存在不确定的结论,可是早期的资料不一定是这样,时代越早越具猜测性,外国的考古天文学同样如此。因此,本书的不少专题有很大的猜测成份,尤其史前部分更是如此。我们的猜测性看法自认为是最合理的,是否能够被多数同行所接受,要等待时日,且要和大家共同讨论。如果把这部分撤掉,那就等于不进行史前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既然外国可以对巨石阵以及其他人工遗迹作种种推测研究、并由此扩展成为一门考古天文学,那么我们也不应放弃史前部分的探讨,实际上早已有人这样做了。
书 名 天文考古通论
作 者 陆思贤,李迪
页 数 368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4-1
字 数 450000
-
下载地址:
-
天文考古通论 陆思贤李迪.pdf
声明:本文章资源来源于网络整理,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方式QQ:2879219949,Emil:28792199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