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人们评论街亭之战蜀汉的失败,原因大概归结在两点:其一,是说马谡这个人无才;其二,是说诸葛亮用人不当,但是毛主席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却与众不同。在读完此战后,主席曾用了七个字总结蜀汉失败原因——“初战亮宜自临阵”。
主席为何会给出这样一个评价?这个评价跟历来总结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我们不妨先从街亭之战说起。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叛乱,次年春,亲帅大军北伐。在拒绝了魏延子午谷突袭的建议后,诸葛亮兵分两路:这两路一虚一实,赵云、邓芝率领的是疑兵,这支队伍“扬声由斜谷道取郿”,“据箕谷”;诸葛亮亲自率领的乃是主力,这支队伍直出祁山,袭取土地。
《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这次北伐令魏国举国震动,因为谁也没想到刘备死后蜀国会有这么大的动作。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由此看来,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刚开始进展十分顺利,没有经过什么残酷的战斗就夺得了三郡。
接下来,蜀汉的北伐军为了获得前进的据点必须夺得一个要地,那就是街亭。
魏国方面也知道蜀汉的目的,于是“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魏蜀双方围绕街亭展开争夺,将要爆发北伐以来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场大仗。从这个角度来说,街亭乃是北伐的正规第一战!也正因此,主席说街亭之战是初战!
面对初战,诸葛亮做了什么呢?按照《资治通鉴》记载:“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诸葛亮舍弃魏延、吴懿等有经验的将领,而用马谡去守街亭。马谡到街亭后,没有当道下寨,而是把军营扎在山上,结果被张郃包围,断了水源,军心大乱,最终一触即溃,导致北伐功亏一篑。
据此,有人说马谡无才,只会夸夸其谈;也有人说诸葛亮用人失察,让一个马谡去打先锋。主席对这两点都没有评价,实际上,这两点也无法评价。说马谡无才——马谡自幼好论军计,诸葛亮讨伐南中,他提出了“攻心之策”,南蛮最终投降,取得显著成效——怎么能说是无才呢?如果真的无才,以诸葛亮的能力,会愿意跟马谡“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说他在山上扎营就是无才,黄忠也在定军山扎营,怎么斩杀夏侯渊?古往今来,多少战役都是争夺山头,先到者难道不是在山上修筑防御工事吗?如果马谡并非无才,那诸葛亮用人失察又从何说起呢?
可马谡最后确实战败了,某种程度上说,战事的失败跟他、跟诸葛亮又都有关系。因此,讨论马谡是否有才,诸葛亮是该派马谡去,还是派牛谡、羊谡去?这些都是本糊涂账。
毛主席认为,街亭之战的失败,不在马谡,也不再该派谁去,而在于诸葛亮该自己去!这就是所谓“亮宜自临阵”!
街亭一战是北伐的“初战”,事关整个北伐军今后的士气!在冷兵器时代,士气对于一个队伍是极为重要的。《孙子兵法》中讲,即使完胜,也要“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大多数的大胜,并非用武器射杀了多少人,而是敌方士气崩溃,自己内乱或逃散了。
那么如此事关全局的第一战,诸葛亮为何不亲自挂帅呢?更何况,古代没有通讯设备,统帅根本无法像后来一样,在作战室进行指挥,综合战场形势,下达最新命令。诸葛亮派马谡去,一切都无法预料,就算不是马谡,而是派魏延挂帅,如此重要的初战,诸葛亮也是在弄险!这也正是主席点评街亭一战“初战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对于自己的失误内心里应该是清楚的。毛泽东在读《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合追之。合进至木门,与亮战”时评点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说明自街亭之败,诸葛亮已经吸取了教训。
毛主席擅长作战,品味其对街亭之战的精辟点评,令人受益匪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