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老人”语出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韦固少未娶,旅次宋城,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捡书。因问之。答曰‘此幽明之书。’固曰‘然则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耳。’因问囊中赤绳子,曰∶‘以此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之,终不可易。’”

唐朝有一位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无事,便在街上闲逛,忽然看到月光之下有一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韦固出于好奇,便走过去问道∶“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道∶“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再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本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怀里抱着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之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再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已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她的眉间有疤痕呢?”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陈氏抱着她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韦固听

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立即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她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继续追问“那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些涨红,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韦固证实了这个事实后,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竟然答不出话来,过了好大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说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妇俩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

明代张四维《双烈记》第十二出∶“婚姻男女本由天。岂不闻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明代小说家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正是一对佳人才子。虽在海外,也是一国驸马,富贵无穷。况天缘是月下老人赤绳系定的,不必多疑。”

亦作“月下老”。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九回“况乎赤绳相系,月下老定不虚牵,即是几千万里,亦必圆融撮合。”元代无名氏《娶小乔》∶“月下老前生注定,天配前世姻缘。”明代无名氏《女贞观》第三折∶“你权做个撮合主亲的月下老,俺俩个衔环之报,成就了碧桃花下凤鸾交。”

亦作“月老”。元代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何须寻月老?则你是良媒。”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当日,两位月老齐到娄府。”清代作家蒲松龄《代毕刺史与赵膏如启》∶“乃缘月老之功,得入神仙之窟。”

亦作“赤绳系足”。明代戏剧家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若论到夫妇,虽说是红线缠腰,赤绳系足,到底是剜肉粘肤,可离可合。”清代作家蒲松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月老翻书,幸赤绳系足;天孙隔渡,赖乌鹊填桥。”

亦作“赤绳系定”。元代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八回“也是琼英夫妇姻缘凑合,赤绳系定,解拆不开的。”清代作家蒲松龄《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赤绳自生前系定,遂教鹊驾银河。”

亦作“系赤绳”。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我日为君物色佳偶,今始得之。适在内作小术,求月老系赤绳耳。”

亦作“赤绳”。清代作家蒲松龄《为沈燕及复孙公焕启》∶“伏以灿灿赤绳,巧撮姻缘连蒂日;频频青鸟,好衔欢喜到人间。”

亦作“红线”。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不要你半丝儿红线,成就了一世儿前程。”韩奕《清平乐·寿内》词∶“当初黄卷相逢,后来红线相从,此去白头相守,榴花无限薰风。”

亦作“定婚店”。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天呵,系颈的是定婚店,赤绳羁凤,领解的是蓝桥驿,配递乘龙。”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