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
一 大风暴的偶然与必然
二 革命的情势与理性的革命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现代性
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乱”与“治”
一 制度建构:根本法的炮制与“法统”之争
二 取舍变化:国会及政党的建构与解构
三 重心失却:北洋军政体系的解构与重建
四 分合诉求:地方与中央的治权之争
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败
一 北洋时期的外交
二 北洋政府修约交涉与成果
第四章 训政框架下的国民政府
一 训政体制的建立
二 中央制度的演变
三 党政关系的发展
四 从训政到宪政
第五章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
一 国民党派系的结构特点
二 北伐前国民党的地域性
三 党治与派系:继承权的正统之争
四 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角逐
五 派系党化:蒋介石领袖地位的巩固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
一 黄埔建军
二 军队政治工作
三 最高统帅
四 高级军官
五 中下级军官
六 士兵
七 情报
八 部队训练
九 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
第七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
一 群众的号召与动员
二 政治生态环境
三 农运讲习所与特派员机制
四 乡土社会的多元分化与农运的复杂面相
五 血缘与地缘:阻力亦助力
六 乡村权势争夺与斗争性动员
七 从“运动”群众到群众“运动”
第八章 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源流
一 地权的悖论
二 公田问题
三 农民负担与农民生活
四 革命源流的可能解说
第九章 国共分合的背景、经过与原因
一 国共分合的背景
二 早期国民革命的成功之道
三 中共阶级革命的严重挫折
四 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再度较量
五 战后国共命运转换的内外因素
六 国共分合的内外动因与结局
第十章 战前蒋介石与中共、日本之间的三角关系
一 从友变敌
二 反共抚日
三 联共反日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二 日本扩大侵略与中国的全面抗战
三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融合
四 战后审判及战后问题的处理
第十二章 战时外交:从苦撑待变到大国擘画
一 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 反轴心国政策的明晰与推动美英援华制日
三 大国地位的争取与确立
四 战后版图的构想与实践
第十三章 汪精卫政权登场与落幕
一 恶邻入侵 制造异形组织
二 抗战洪潮中的暗涛
三 汪精卫逆流而行
四 陷“都”重见“国民政府”
五 汪记政权坐困愁城
六 树倒猢狲散
第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衰颓
一 “行宪”引发的政治乱局
二 币改造成的经济崩溃
三 决定性的淮海(徐蚌)会战
第十五章 国民党大陆统治的瓦解及其退台
一 国民党失去大陆的缘由
二 黄金与重要文物迁台
三 撤退来台及重起炉灶
第十六章 善后大借款析论:民国财政的奠基与民族主义的激荡
一 借款为立国之本
二 突破网罗的中外攻防
三 现实困境与历史记忆的叠合
四 民族情绪之挑起
五 各有所得的赛局
第十七章 从银元到法币:民国币制演进
一 银元时代的降临:废两改元
二 白银危机与法币制度的建立
三 法币盛极而衰终至崩溃
四 法币制度的历史地位
第十八章 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变迁:以官商互动为中心
一 晚清近代银行业的兴起
二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银行业的发展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银行业的新动向
四 抗战时期及战后银行业的国家资本化
第十九章 阶级和职业:1930—1940年代上海银行界的政治和经济动态
一 上海银行界研究概论
二 1930年代上海银行业职员阶级的形成
三 1930年代上海的投机风气与社会问题
四 上海银行职员的舞弊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 中国共产党对上海银行界的统战
六 1949年后国民党对在港上海银行家的控制
七 国共之争中的上海银行界
第二十章 官僚资本与“官办商行”
一 “官僚资本”溯源
二 官僚资本的发生和发展
三 官僚资本成为众矢之的
四 国家资本抑或官僚资本
五 “官办商行”的个案研究
六 “官办商行”的特点
七 官僚资本研究概论
第二十一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考察
一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二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议题
三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之评析
第二十二章 党国体制肇建与商民运动之兴衰
一 国民党改组与商民运动的发起
二 商民运动与国共势力的竞争
三 商民运动的发展及其内部问题
四 商民协会被取消与商民运动的中止
第二十三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一 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及成效
三 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二十四章 寻找富强之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观察
一 近代中国教育的演进
二 传统与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
三 启蒙与救亡:民国初年的新思潮
四 控制与建设:抗战前的党化教育
五 坚持与对抗:战时教育及其争论
第二十五章 由“学战”到“思想战”:民国时期的思想与学术
一 由“学战”到“思想战”:“思想界”具有的象征意义
二 书局·报章与大学:思想学术的载体
三 游走于新式传播媒介:读书人的“生意经”
四 政治·思想·学术
五 民国思想与学术流变之余论
第二十六章 信仰与社会:民国时期的宗教变动
一 民国初期的宗教格局
二 从神道设教到信仰自由
三 新思潮与宗教:非宗教运动与非基运动
四 政党与宗教
五 宗教自身的变革
六 宗教的社会影响
第二十七章 现代性与民国城市日常生活
一 城市日常生活的现代意义
二 民国市政的近代化
三 民国城市日常消费
四 民国的城市社会问题
五 民国城市的精神世界
第二十八章 民国时期的边海疆交涉
一 辛亥革命与多民族国民国家的认同
二 北京政府维系疆域的艰难努力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动荡与危机
四 雅尔塔密约与战后中国版图的确定
五 中缅边境交涉
六 南海诸岛主权之回归
第二十九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双重奏
一 云南与中央关系的演进
二 翊赞中央:蔡锷时期(1911—1913)
三 独立竞逐:唐继尧时期(1913—1927)
四 羁縻控制:龙云时期(1928—1945)
五 决裂终结:卢汉时期(1945—1949)
六 云南所见之央地关系的意义
第三十章 祖国去来:日本统治与光复初期台湾人的两岸往来
一 台湾人往来两岸的历史背景
二 殖民体验与祖国想象
三 来去祖国:知识分子的经历与体悟
四 重回祖国怀抱:期待、实践与挫折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序一
王建朗
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近代。我们常说的中国近代,起于1840年,迄于1949年,几近110年的时间,在中国有文字以来的漫长的历史中,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然而这百年之变,却是前所未有之巨大,它改变中国发展进程,调整中国发展方向,影响既深且巨,其波澜之余浪及今仍未平息。
如此波澜迭起的近代史,演绎出不同的解读,就毫不奇怪了。即使在大陆学者的笔下,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近代史。悲情与豪情、苦闷彷徨与探索争辩以不同的方式流淌于研究者的笔端,海峡两岸的史家对于近代史认知的差距则更曾有天壤之别。随着这段历史的远去(距离是观察者保持客观的重要前提)与时代的进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密切,两岸对于近代史的认识在不断接近。在高频率的交流中,了解、借鉴与吸收彼岸的学术成果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必备前提,两岸学术交流与交融达到了新的高度。可以说,“学术自由行”早已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常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考虑由两岸学者共同撰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全面展示两岸对于近代史研究的最新思考和成果。我们的设想获得了两岸学者的积极响应。《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采取专题架构,约请活跃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卓有研究的学者各自承担其专长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担了该书的组织工作。值此《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付梓之际,略陈陋见一二,以为序。
一
经历了“康乾盛世”后的中国是在一种漫不经心中进入近代的。中国所面临的危机,起初并不像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的异族武装大规模入侵中原那样急迫。在统治者看来,似乎无非是利益之争、贸易之争,进而有些“边衅”而已。然而,在国门被不情愿地打开再打开之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中国将要发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可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
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具有两重性:其一,它是入侵者,它对中国权益的不断侵犯和夺取,使中国失去了诸多主权,失去了独立与平等地位;其二,它是较农业文明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传入者。历史上,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中原文明曾经多次同化了征服者。而此次,面对着更高发展阶段的文明,中国社会丧失了数千年来未曾丧失的文化优越感,面临着如何向入侵者学习的问题。
简单说来,近代中国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近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要行走的历程,向外部世界学习则是后进国家的必经之路;二是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中国在原有的地区性国际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近代以来逐渐沦落为一个失去诸多主权的弱国,中国要努力恢复平等地位,这一过程并非每个国家所必经。这两件事中,原应以第一件事为根本,为要务。但在近代中国(也不限于中国,若干后进国家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这两件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件事成为第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从做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努力去做第二件事竟成为历史发展主线,争取国家的独立平等被置于比争取社会发展更为优先的地位。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屡战屡败使清政府意识到了中外军力的差距。江宁条约及其后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经历了入主中原以来未曾有过的屈辱。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危机,主张睁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然而,这样的呼声并未撼动社会,撼动中枢。鸦片战争后的十余年间,除了在几个口岸增设了租界,增加了一些经商的洋人和布道的传教士外,中国社会并没有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危机,也没有产生只有在危机之下才能出现的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强烈诉求。中国社会基本上仍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节奏缓慢地发展着。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了中国猛烈一击。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因其战场偏于南方,且毕竟朝廷未以全力与之死拼,其结果尚不足以警醒国人的话,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抵抗不可谓不英勇,然而却无法抵御只有2.5万人的英法远征军,这一事实迫使国人无法继续闭眼沉浸于往日的辉煌。承认技不如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已不只是少数人的认识。
在这前后,中国社会内部正经历着一场狂风暴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旧式农民战争在它谢幕式的演出中,再一次展现了农民战争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使一个已近末世的封建王朝的弱点充分地暴露出来。与旧时农民战争稍有不同的是,太平天国对西方宗教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改造,构建了自己的造反理论,并明确地宣布与传统文化体系为敌。太平天国甚至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政新编》,尽管这个政纲看起来与太平天国体系格格不入,也并未付诸实施(或者说并无实施的可能),但它的提出终究显示出西风已经吹进了东方大国的不同角落。《资政新编》的超前性使同时代的士大夫阵营相形见绌,甚至令人纳闷,如此政纲何以能…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