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经济与改革:厉以宁文选(1980—1999)
经济与改革:厉以宁文选(2008—2010)
经济与改革:厉以宁文选(2011—2014)
经济与改革:厉以宁文选(2015—2017)
目录
出版说明
1980—1989年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我国现阶段进出口战略的探讨
论社会主义有效投资与合理投资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试论我国现阶段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教育经济中的几个问题
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中利益与动力之间的关系
从微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看社会主义经济失衡的原因
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机制的探讨
论外汇平衡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的关系
工资攀比及其解决途径
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
“平等”与“效率”——对“收入攀比”问题的认识
经济学的争鸣和经济学的繁荣
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论股份集资的管理
所有制改革和股份企业的管理
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探索
第二次调节论
补课、趋同,还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股份制是明确企业财产关系的最好形式
经济改革的总体设计——经济改革思路的政策化
1990—1999年
环境保护与受害者的补偿问题
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与山区经济的发展
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
企业发展环境与企业家的素质
非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若干理论问题
论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
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与协调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论效率的双重基础
管理、自律与道德激励
出版说明
厉以宁先生的《经济与改革》共6册。其中“文选”按年代分为《厉以宁文选(1980—1999)》《厉以宁文选(2008—2010)》《厉以宁文选(2011—2014)》《厉以宁文选(2015—2017)》4册,另有《西方经济学说读书笔记》2册,计1767千字。
厉以宁是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创立者和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8年12月18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厉以宁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著述丰厚,影响深远。数十年来,他发表了大量论文,刊载于各个时期不同的期刊、报纸上,如果不加以整理、辑录则系统性不易呈现,也难以为学界更好地使用。基于此,我们将厉以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读书笔记等进行系统梳理、编辑,并在统一体例下辑录成册,向读者集中展示厉以宁多年的学术精华。所选文章基本保持原貌,在保留其大量学术成果的同时,也为研究厉以宁个人学术史提供了基础资料。
“文选”还收录了厉以宁尚未发表的分析新时代中国经济现状和展望前景的文章。《西方经济学说读书笔记》(上下册)是厉以宁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史相关课程时,阅读西方经济学著作后所写的读书笔记,珍藏30余年,首次结集出版,弥足珍贵。
《经济与改革》篇目经典、学术价值重大,它的编辑与出版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经济政治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及学术理路、对中国今后的经济改革方向与发展道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是一部为学界瞩目、令读者喜爱的大家之作。
2019年1月
1980—1989年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两年前,我在《技术教育和资本主义工业化:西欧和美国技术力量形成问题研究》一文(1978年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中,曾从经济史的角度对教育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过一些分析。在那篇文章里,我所着重考察的是:教育是培养一国技术力量的主要途径;后进国家提高经济增长率以及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关于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在该文中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在科学技术上至多只能步别国的后尘,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
第二,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即使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它们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它向社会提供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会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就不能发挥先进生产技术的优越性。
第四,它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基础,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给提供保证。
第五,它使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不受国界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作为人类共同财富,通过教育从一个民族传播给另一个民族,从这一代传播给下一代。
本文以两年前发表的那篇文章为基础,继续考察教育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这两篇文章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前一篇文章分析教育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教育在保证一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以及有效地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前一篇文章考察的范围在于经济增长本身,本文考察的范围在于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过程中的社会就业、国际收支、收入分配、财政平衡等问题。此外,前一篇文章是从西欧和美国经济史的角度进行考察的,本文则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作为考察的对象。
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考察教育与社会就业、国际收支、收入分配、财政平衡之间的关系,说明教育在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中的作用。
一、我国当前社会就业问题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就业问题要依靠发展教育和调整教育结构来解决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既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来实现,也可以不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而通过增加对机器设备的投资,并相应地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来实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物质生产部门采用节约劳动的新技术设备,有可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的人口增长率条件下,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物质生产部门在增加生产量的过程中究竟能够吸收多少人就业,不仅取决于这些部门的增长速度,而且取决于这些部门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途径。如果一国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而是依靠新技术设备的采用和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话,物质生产部门本身能吸收的劳动力将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必然有些部门或行业衰落下去,甚至被淘汰,另一些部门或行业则不断兴起、发展。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发生变化,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一些部门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大,是经济增长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衰落和被淘汰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另谋职业,转移工作部门。在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尤其是在日益发展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劳动力则往往是不足的。因此,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之所以能够增加就业,从长期趋势来看,主要依靠新兴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各种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
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包括部门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地区结构的变化。国内原来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原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可能减缓,或者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增长。这样,经济增长率较慢的地区或者经济增长率虽高但主要依靠增加技术设备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地区,劳动力将会过多,这些人也必须另找就业岗位。而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原来劳动力不足…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