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
版权信息
英文版第五版序
第一章 历史文明的曙光
石器时代的中国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明
玉器
书写
第二章 早期青铜时代:商和西周
商代
西周
第三章 东周和战国时代艺术
青铜艺术风格的衍化
陶瓷
楚国艺术
图像艺术
铜镜
玉器
第四章 秦汉艺术
建筑
雕塑和装饰艺术
绘画
书法
漆器和相关艺术
青铜器
铜镜
玉器
织物
日用和墓葬陶器
第五章 三国六朝艺术
道教
美学的出现
书法
山水画的诞生
佛教
佛教艺术进入中国
北魏佛教石刻艺术
佛教绘画
墓葬石刻
陶瓷
第六章 隋唐艺术
建筑
佛教雕刻:第四阶段
佛教绘画:外来影响
吴道子
法隆寺金堂
敦煌
宫廷绘画
山水画
装饰艺术
陶瓷
第七章 五代与两宋艺术
建筑
雕刻
五代时期的禅画
五代晚期和北宋的宫廷画
鉴赏
山水画
文人画
徽宗与画院
花鸟画
李唐
马远和夏圭
两宋的禅画
龙
陶瓷
南方
第八章 元代艺术
建筑
蒙古统治下的艺术
书法
赵孟
山水画四大家
墨竹
瓷器
第九章 明代艺术
彩版印刷
明代宫廷和职业绘画
文人画
肖像画
雕刻
织物
漆器
景泰蓝
瓷器
第十章 清代艺术
建筑
宫廷艺术的欧洲影响
文人画
瓷器
装饰艺术:玉器、漆器和玻璃器
第十一章 20世纪中国艺术
建筑
绘画
现代运动
雕塑
装饰艺术和瓷器
1960年代之后的中国艺术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图版说明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
版权信息
图录
中文版序言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前言及谢语
第一部分 1900—1937:西方的冲击
1 传统绘画
2 中国的艺术革命
3 西方的召唤
4 现代艺术的中心
5 岭南画派
6 新艺术运动
7 两战之间的重要艺术家
8 木刻运动
第二部分 1937—1949: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9 逃往西部
10 从和平到解放
11 漫画和讽刺作品
第三部分 1949—1976:毛泽东时代的艺术
12 解放
13 为社会的艺术
14 来自工人和农民的美术
15 “文化大革命”
彩图上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下)
版权信息
图录
彩图下
第四部分 其他种类和地区的艺术
16 雕塑
17 现代版画
18 台湾的艺术
19 香港和东南亚的艺术
20 移居海外的艺术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
第五部分 毛泽东时代之后:艺术进入新时期
21 冬去春来
22 1980年代:新方向
23 国画的再生
24 新潮美术
25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
文献选目
20世纪中国艺术家小传
译后记
东西方艺术的交会
版权信息
第一版致谢
第二版致谢
引言
第一章 日本与西方的初期接触:1550—1850年
基督教百年
18世纪西方美术对于日本的影响
欧洲艺术对日本“南画”的影响
西方对日本彩色木版画的影响
第二章 欧洲美术与中国:1600—1800年
17世纪西方美术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的西方美术与中国美术
19世纪早期中国南方与西方美术的接触
第三章 欧洲与中国美术:1600—1900年
17—18世纪的欧洲与中国美术
中国和英国园林艺术
19世纪:隔阂的年代
第四章 从1868年明治维新至现代
明治天皇时代的日本美术:投降和反击
明治时代的雕塑艺术
20世纪:日本风格绘画——“日本画”
20世纪:日本的西洋风格绘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美术
现代日本版画
在海外的日本艺术家
第五章 中国的美术革命
1800—1949年的中国美术
1949年以后的中国美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活跃于国际画坛的中国画家
第六章 欧洲及美国与东方美术:从1850年到现在
日本与印象派画家
日本与后印象主义画派
东方美术、象征主义画派和纳比画派
东方美术与20世纪西方绘画
美国对东方艺术的响应
后记 对东西方美术对话的反思
彩图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图录
第一章 历史文明的曙光
对于中国艺术的仰慕者而言,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挫折的时代,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中国人公然否认甚至毁坏自身的文化遗产。多年来,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和政治革命,中国几乎完全闭锁大门,仅对彻底唯唯诺诺的追随者开放。当大多数中国人逐渐摆脱信仰的控制,艺术和艺术家却深受挫折,特别是在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十年浩劫之中。
然而,即使在艺术家和学者被囚禁,或者发配到农村和工厂的最困苦的时代,考古活动也从来没有停止。事实上,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其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比过去更多。与其说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的政治需要,因为实现“古为今用”必须让“古”能为“今”所见,还不如说,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能够时时感知,即使“文化大革命”也无法消磨的历史感。中国人常常回顾他们的历史,将其当成获取力量的丰沛源泉。对于他们的文化的活力而言,这是必不可少,而绝非可有可无的。
古老的传说也从未被遗忘。其中一个是关于世界的起源的。在遥远的过去,宇宙混沌一团。一天,混沌初开,上面变成了天,下面变成了地,两者之间出现了最早的人—盘古。每天,盘古都在长高,而天向上升十尺,地向下降十尺。一万八千年后,盘古死去。他的头裂成日月,血汇满江海,毛发变成森林和草地,汗水化作雨,呼吸化作风,声音变成雷电—他就是人类的祖先。[1]
一个民族的起源传说往往暗示在他们看来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它表达了中国人一个亘古的观点:人不是创造的终极成就,人在世间万物的规则中只占据了一个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位置。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历史记忆。与壮观瑰丽的世界和作为“道”的表现形式的山川、风云、树木、花草相比,人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其他任何文明都没有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和模式,以及人类的恭顺回应。
我们可以将这种认知的根源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当时,华北的自然条件比现在要温和得多。50万年前,即北京人的时代,这个地区相对来说温暖而湿润。大象和犀牛在茂盛草地上逡巡,全然不是近代所见的荒山秃岭、寒风掠过的平原景象。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产生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式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哲学、诗歌和绘画中得到极致发挥。和谐感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和美学,它同样也有实用价值,因为农夫的富足,乃至社会的繁荣,都依赖于他知晓四季和顺应天意。农业最终成为一种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礼仪。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他礼仪性地在第一垄田地中耕耘,不仅希望保佑来年的好收成,也借此表明与自然力的亲和,巩固其法统地位。
和谐感是中国思想的基础。人类不仅要顺应天意,也要调和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按照逐步扩散的圆圈模式,这种和谐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开始,向外推广。因此,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往往是发现万物的秩序并与之相和谐。随着本书逐步展开中国艺术史,我们将发现,其特性和独具之美就在于和谐感的表达。这是否就是那些对中国文明其他方面兴趣寡然的西方人也会如此狂热地收集和推崇中国艺术的原因之一呢?也许,他们也能感觉到中国艺术家和工匠所创造的形式乃是“自然”的形式—借助艺术家的手表达的对自然韵律的本能回应?中国艺术既没有像印度艺术一样,要求我们致力于沟通物质形态和暗喻内容这两个看起来无法沟通的极端,也没有像西方艺术一样,包含不被亚洲人所接受的形式和思想等预设观念。中国艺术的形式因为身处最广泛、最深刻的和谐感之中而极度妍美,我们之所以能欣赏它们是因为我们也能感觉到自身周围的韵律,并且能够本能地回应它们。这些韵律—即线条和轮廓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生命的感觉—在中国艺术的萌蘖阶段就已表露无疑…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