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判词英译之比较—从评价理论探究译者风格
作 者 : 李婷
学位授予单位 : 燕山大学
学位名称 : 硕士
外文题名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Verdict Poems in Hong Lou Meng: with Reference to the Appraisal Theory
导师姓名 : 刘泽权
学位年度 : 2012
关键词 : 评价理论;译者风格;《红楼梦》;金陵判词;翻译研究
摘 要 :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读者。纵观全书,其诗词歌赋的数量多达180多首。而在全文的诗词中,金陵判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主要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谶诗。因此,不同译者对于谶诗的翻译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以评价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从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这三个方面对《红楼梦》判词的原本、霍译本、乔译本、杨译本和邦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讨评价理论框架下四位译者的风格,四个译本在翻译过程中的得失,各个译者在处理判词中的评价资源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影响译者风格的原因。文章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判词和四个译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发现:在态度系统层面下,原文中的评判资源和情感资源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四个译本中则是评判资源与鉴赏资源所占比例较多。介入系统分为自言和借言两部分,在处理自言时,霍译和乔译采取的第二人称的形式更具有判词的特性,而杨译和邦译所采用的第三人称则略有不足。在处理借言的时,只有邦译本将借言成分全部展现出来,与原文达到对等的效果。在级差资源中,文章发现在四个译本中,只有邦译本将原文级差词展现了出来,而剩下的三位译者只是展示了一部分。此外在处理鉴别词汇时,霍克思善于使用意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而其他三位译者则倾向于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究其原因则有可能是由于四位译者所处的时代和翻译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评价理论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特别是应用于对判词的翻译研究。然而评价理论现在还并不完善,还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