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细微解剖结构的多排螺旋CT观察及临床研究
作 者 : 王利军
学位授予单位 : 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张国梁
学位年度 : 2017
关键词 : 鼻骨;骨折;解剖;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摘 要 : 目的:鼻骨表浅且骨质较薄,受到外力后较其它骨更易发生骨折。骨折线是骨折诊断的直接征象,而鼻骨正常细微解剖结构在CT扫描图像中与骨折线表现非常相似,故鼻骨骨折容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鼻骨及其骨折的CT影像诊断已有多篇报道,但描述不够详细全面。鉴此,本文通过多排螺旋CT对干颅标本及正常成人鼻骨细微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毗邻关系、形态特点及影像表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观测,并结合鼻骨骨折病例对其鉴别诊断要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对鼻骨骨折的鉴别诊断能力,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方法:1对100例无鼻外伤者,采用西门子16排SOMATOM Definition AS(德国西门子医疗集团)螺旋CT机进行常规扫描及薄层重建,分析鼻骨的薄层图像的骨骼形态特征;重建层厚2.0mm、层距2.0,观察时采用骨窗观察,窗宽2000Hu:窗位200 Hu:并将原始图像上传至WIZARD工作站进行VR重建、MPR重建等后处理重建,对细微解剖结构进行观测。并对20个干颅标本进行观测,测量该区域相关数据。选取1例干颅标本沿骨缝解剖鼻骨,了解其毗邻关系。2对68例鼻骨外伤患者进行全鼻部薄层容积扫描,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排螺旋CT(MDCT)骨重建,对获得数据进行MPR、VR及MIP等后处理重建,然后对容积数据进行普通CT算法骨重建横断面图像并打印胶片,分别进行灯箱阅片诊断和工作站软阅读诊断,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鼻骨骨折的差异。结果:1鼻骨是由左、右基本对称的块小骨块组成,平均长度男性27.6mm;女性26.4mm。骨质菲薄。正常鼻骨的细微解剖结构由四缝、两孔及一缘组成。四缝指左、右鼻颌缝,鼻额缝以及鼻骨间缝,两孔为左、右鼻骨孔,一缘是鼻骨下缘。鼻额缝在冠状面图像中呈深浅不一小锯齿状透亮影。鼻骨间缝在冠状扫描图像上不易观察,横断位图像上显示较清晰。鼻颌缝可表现为膨大型、平直型、咬合型、缝间骨型及薄鼻骨型。鼻骨孔多为小孔状,少数个体可呈线长条状,大小不一,所处部位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鼻骨下缘凸凹不平,可分为平直型、波浪型、倒尖峰型、月牙铲型以及其他类型。鼻骨变异包括:鼻骨外下缘“内收”或“外撇”状变异;缝间骨以及“驼峰状”或“鹰嘴状”鼻骨尖变异。2容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不伴有移位的线性骨折25例,阅片诊断38例,诊断率分别为36.8%和55.9%;容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伴移位的线性鼻骨骨折18例,阅片诊断8例,诊断率分别为26.5%和11.8%;容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粉碎性骨折12例,阅片诊断11例,诊断率分别为17.6%和16.2%;容积扫描加后处理诊断复合骨折13例,阅片诊断11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9.1%和16.2%;对于不伴有移位的线性和伴有移位的线性鼻骨骨折两种诊断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站软阅读可以明确诊断有无鼻骨骨折,可以准确区分鼻骨孔、鼻缝、正常变异、额突骨折和线性鼻骨骨折,判断鼻骨骨折方向、骨折多少及骨折移位程度。3鼻骨骨折与鼻骨细微结构的鉴别方法:⑴熟悉鼻骨细微结构所在位置、形态及影像表现特征,以此为基础与鼻骨骨折影像相区分。⑵应以二维图像为主多种重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自身标识功能,点对点地观察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结论:1鼻骨细微解剖结构形态表现多样化且个体差异性较大,采用MDCT扫描并配合多种三维重组方案,能直观准确的显示鼻骨细微解剖结构的所在位置、形态和特征表现。2容积扫描加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熟悉鼻骨的正常细微结构的MDCT影像学特点及与鼻骨骨折的鉴别诊断要点,可大大提高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
-
下载参考地址:
-
鼻骨细微解剖结构的多排螺旋CT观察及临床研究1.pdf
-
-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