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 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 1122-1116 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 57 年-54 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 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 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 用于多种用途,如 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 经形成了。
-
下载地址:
-
中国茶文化.pdf
目录
1.茶史觅踪 8
1.1 茶的历史 8
∙1.1.1 中国茶的发展简史 8
∙1.1.2 中国茶文化形成简史 9
∙1.1.3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 11
∙1.1.4 茶树及饮茶的起源(图) 12
∙1.1.5 茶的传播(图) 16
∙1.1.6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21
∙1.1.7“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 23
∙1.1.8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26
∙1.1.9 茶叶的贸易历史 27
1.2 制茶史 27
∙1.2.1 中国制茶方法概览(组图) 27
∙1.2.2 中国制茶史 33
1.3 饮茶史 40
∙1.3.1 中国饮茶史略 40
∙1.3.2 中国饮茶习俗的演变 43
∙1.3.3 中国茶之饮法源流 45
2.茶叶百科 47
2.1 茶叶品种 47
∙2.1.1 绿茶及其特性 48
∙2.1.2 红茶及其特性 50
∙2.1.3 青茶(乌龙茶)及其特性 52
∙2.1.4 白茶及其特性 53
∙2.1.5 黄茶及其特性 53
∙2.1.6 黑茶及其特性 54
2.2 名茶荟萃 54
•2.2.1 中国现代名茶品目 54
•2.2.2 西湖龙井 57
•2.2.3 洞庭碧螺春 58
•2.2.4 安溪铁观音 59
•2.2.5 黄山毛峰 60
•2.2.6 祁门红茶 60
•2.2.7 君山银针 61
•2.2.8 武夷大红袍 62
•2.2.9 六安瓜片 62
•2.2.10 云南普洱茶 63
•2.2.11 庐山云雾 64
•2.2.12 冻顶乌龙 65
2.3 茶的鉴评 66
∙2.3.1 认识不同茶类的品质特征 66
∙2.3.2 鉴别名茶 70
∙2.3.3 观色识茶 71
∙2.3.4 茶叶选购的基本知识 73
∙2.3.5 鉴别新茶的三种方法 74
2.4 茶叶保存 75
∙2.4.1 茶叶科学贮藏方法 75
∙2.4.2 茶叶也有保质期 这些茶叶巧保存 76
∙2.4.3 茶叶并非越鲜越好 77
∙2.4.4 新买的茶叶能保存多久? 77
∙2.4.5 茶叶受潮后的处理办法 79
∙2.4.6 普洱茶收藏 79
3.茶道茶艺 80
3.1 茶道概论 80
∙3.1.1 中国茶道简史 80
∙3.1.2 品饮艺术的划时代变化:泡茶道的兴起 89
∙3.1.3 宋代点茶法的流行和斗茶的兴起(组图) 92
∙3.1.4 中国茶道的诞生及唐代的煎茶道(图) 95
∙3.1.5 中国茶道的概念与内涵 98
∙3.1.6 茶道的分类 101
∙3.1.7 中国茶道四大流派 102
∙3.1.8 茶道礼法 108
∙3.1.9 中国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111
∙3.1.10 中国茶道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图) 120
3.2 泡茶技法 121
∙3.2.1 泡茶技法之五:诏安泡法 121
∙3.2.2 泡茶技法之四:宜兴泡法 122
∙3.2.3 泡茶技法之三:潮州泡法 122
∙3.2.4 泡茶技法之二:安溪泡法 123
∙3.2.5 泡茶技法之一:传统泡法 124
∙3.2.6 冲茶水之道 125
3.3 茶叶饮法 126
∙3.3.1 中国饮茶方法详解 126
∙3.3.2 中国的饮茶方式 129
∙3.3.3 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演变 136
3.4 茶艺演示 137
∙3.4.1 龙行十八式长嘴壶茶艺表演(组图) 137
∙3.4.2 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142
∙3.4.3 茶艺表演图解(二) 150
∙3.4.4 茶艺表演图解(一) 152
∙3.4.5 茶艺演示(五):佛道茶艺 153
∙3.4.6 茶艺演示(四):花茶茶艺 155
∙3.4.7 茶艺演示(三):祁红工夫茶艺 ∙ 156
∙3.4.8 茶艺演示(二):乌龙茶茶艺 ∙ 158
∙3.4.9 茶艺演示(一):绿茶茶艺 ∙ 159
∙3.4.10 茶艺”四要”之四——器 ∙ 160
∙3.4.11 茶艺”四要”之三——火 ∙ 164
∙3.4.12 茶艺”四要”之二——水 ∙ 166
∙3.4.13 茶艺”四要”之一——茶 ∙ 170
∙3.4.14 中华茶艺的分类 174
∙3.4.15 中华茶艺概念 175
4.茶风茶俗 179
4.1 民族茶俗 179
∙4.1.1 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大观 179
∙4.1.2 中国55 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182
∙4.1.3 咸奶茶与蒙古族饮茶习俗 184
∙4.1.4 迤西回族茶俗 185
∙4.1.5 古老的阿佤茶俗 187
∙4.1.6 布依族的“姑娘茶” 187
∙4.1.7 维吾尔族饮茶习俗 188
∙4.1.8 西南民族“吃茶”盛行 189
∙4.1.9 西藏茶俗 189
4.2 茶与礼仪 190
∙4.2.1 茶礼史记:茶会的兴起 190
∙4.2.2 茶与礼俗:以茶敬客 191
∙4.2.3 解析敬茶之礼 192
∙4.2.4 茶话会 193
4.3 茶与婚俗 193
∙4.3.1 茶与婚礼(图) 193
∙4.3.2 以茶为礼 民间婚姻中的茶俗(组图) 196
∙4.3.3 中国少数民族茶与婚俗趣闻 200
∙4.3.4 茶与婚姻:喝茶定终身 201
∙4.3.5 闽台婚俗:三茶天礼 201
4.4 茶与祭祀 202
∙4.4.1 中国的茶祭风俗 202
∙4.4.2 皇茶祭天祀祖仪式 203
∙4.4.3 茶与祭祀文化小考 204
5.茶与宗教 206
∙5.1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图) 206
∙5.2 茶与宗教概说(图) 209
∙5.3“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211
∙5.4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213
∙5.5 中国茶道与道教 215
∙5.6 茶与宗教概说(图) 218
∙5.7 茶文化与宗教发展的内在关系 220
∙5.8 中国茶道与佛教 226
∙5.9 茶禅一味的寺院茶道 229
6.茶苑文艺 230
6.1 茶谚诗词 230
∙6.1.1 中国经典茶诗 230
∙6.1.2 中国现代茶诗欣赏 232
∙6.1.3 民间茶谚知多少 234
∙6.1.4 中国传世茶文一览 235
∙6.1.5 茶树风土民谚 239
∙6.1.6 茶诗欣赏 240
∙6.1.7 茶与生活民谚一览 246
∙6.1.8 茶谚漫谈 248
∙6.1.9 唐朝茶诗集纳 249
∙6.1.10 茶与诗词 256
6.2 茶与茶联 257
∙6.2.1 中国民间茶联精选 257
∙6.2.2 古朴高雅的茶联欣赏 261
∙6.2.3 妙处横生的茶联 266
6.3 茶与书画 268
∙6.3.1 古代名画中的茶故事(组图) 268
∙6.3.2 茶与中国的书法艺术(图) 272
∙6.3.3 古代绘画中的民间茶俗图(组图) 273
∙6.3.4 古代茶书法赏析(组图) 277
∙6.3.5 茶与中国的绘画艺术(图) 280
6.4 茶戏歌舞 283
6.4.1 赣南采茶戏简介 283
∙6.4.2 话说茶事戏曲 285
∙6.4.3 茶与戏曲:中国的采茶戏 287
∙6.4.4 凤冈采茶调的独特魅力 289
∙6.4.5 民间茶俗歌谣 292
∙6.4.6 民间舞蹈“采茶灯” 294
∙6.4.7 茶与歌舞小考 295
7.品茗听壶 296
7.1 茶具简史 296
∙7.1.1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简史 296
∙7.1.2 古代茶具分类 301
∙7.1.3 历代茶具概览(图) 302
∙7.1.4 茶具的种类和产地(组图) 307
∙7.1.5 茶具的选配及变迁 315
∙7.1.6 茶具小考:茶室四宝 316
7.2 茶具欣赏 318
∙7.2.1 紫泥清韵之二(组图) 319
∙7.2.2 紫泥清韵之一(组图) 322
∙7.2.3 清朝茶壶盖碗欣赏(组图) 326
∙7.2.4 品茗听壶系列(精美组图) 329
∙7.2.5 黑虎、荷叶瓣杯(组图) 338
∙7.2.6 精美茶具:三结义壶(组图) 340
∙7.2.7 茶具欣赏:百果壶(组图) 341
∙7.2.8 清代同治粉彩“燕燕于飞图”瓷壶 343
∙7.2.9 珍藏紫砂壶鉴赏(组图) 344
∙7.2.10 唐代茶器(组图) 347
∙7.2.11 岁寒三友壶 350
8.茶膳茶疗 353
8.1 茶食茶肴 353
∙8.1.1 雅俗共赏话茶膳(组图) 353
∙8.1.2 八款诱人养生茶食(组图) 356
∙8.1.3 茶点茶食飞扬的茶艺术(图) 361
∙8.1.4 饮食新时尚:茶叶入菜(图) 364
∙8.1.5 茶膳七款 瘦身佳品(组图) 365
∙8.1.6 清爽茶食 吃出健康(组图) 371
∙8.1.7 北京吃茶好去处(组图) 373
∙8.1.8 茶香入席(组图) 377
∙8.1.9 茶宴与茶食 382
∙8.1.10 夏日饮料流行“茶”颜观色 384
∙8.1.11 茶叶百变做美食 385
∙8.1.12 茶汤火锅降火保健 386
∙8.1.13 超级无敌茶叶蛋制作(图) 387
8.2 茶与养生 388
∙8.2.1 什么茶更有利健康?喝茶18 问 388
∙8.2.2 电脑族每天应喝4 种茶 393
∙8.2.3 常喝铁观音 养生在身边 393
∙8.2.4 八种经典美容瘦身茶 396
∙8.2.5 时尚花茶不宜多饮 398
∙8.2.6 明目清肝的菊花茶 399
∙8.2.7 什么人宜喝什么茶 399
∙8.2.8 湿热肝病患者可饮适量绿茶 400
∙8.2.9 多饮茶可防慢性胃炎 400
∙8.2.10 喝绿茶可预防胃溃疡 401
∙8.2.11 绿茶和枸杞不可同饮 401
∙8.2.12 女性喝茶要择期 402
∙8.2.13 茶叶在壶中煮沸抗癌效果更显著 403
中国茶文化形成简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
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
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
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 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 值。西汉以将
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
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 以物质
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
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 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
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 国
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
《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 精
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
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
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 茶
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
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
是 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
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
制烹点的 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
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 的
《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
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
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 1949 的年产 7500T 发展到 1998 年的 60 余万 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1982 年,在杭
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 年湖北
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 年“中国茶人联谊 会”在北京成立,1993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 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
乡正式开放。1998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 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
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
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 节”,如福建武夷市
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
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
下载地址:
-
中国茶文化.pdf
声明:本文章资源来源于网络整理,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方式QQ:2879219949,Emil:2879219949@qq.com。